陶瓷器知識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圖片出處:SAKUZAN)。

 

在眾多日本各地五花八門的陶瓷裡,「美濃燒(みのやき)」應該算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吧!無論是放在日本國內或是國外來說。說得誇張一點,你大可以都完全不認得日本其他的「XX燒」,但你的生命中必定在某個時間點曾經和美濃燒相遇過(是有沒有這麼誇張)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美濃燒的威名可是建立在穩居日本市場6成份額的可怕量體上(嗯,你沒看錯!然後剩下的4成再給其他各地的XX燒來分),再加上大量的出口和傾銷海外,基本上只要你生活在東亞世界,大概或多或少都曾經在餐桌上用過、碰過或看過任何一種美濃燒的食器。

 

美濃燒的故事

一開始先正名一下,美濃燒的「美濃」並不是台灣高雄的美濃哦(感覺好像繞口令),指的是日本古代當地的國名美濃(みの)。

是說,我小時候看到碗盤上印著「美濃燒」,還真的以為是高雄的美濃燒製的。後來長大才發現台灣的美濃不產陶瓷,有名的是客家粄條和油紙傘,有誰是跟我一樣嗎……(掩面)

講到這裡,要是有對日本戰國史稍微熟悉的朋友,應該很快就可以聯想到織田信長攻略美濃國稻葉山城後改名岐阜城的軼事。嗯,事實上美濃燒的發展,也跟織田信長有著不小的關係就是了(先賣個關子)〜

因此,美濃不是一個村落市鎮的名字,而是指某個行政地域的名字(方便理解,可以想成類似台灣廢省前,「台灣省」的概念)。然後呢,盛產陶瓷的地區則是位在美濃的東半部,涵蓋了現今日本岐阜縣土岐市、多治見市、瑞浪市、可兒市等一連串市鎮。從這些連成一整片的市鎮範圍——認真說起來還跨到南邊的瀨戶(せと),就是六古窯之一的瀨戶燒——你大概不難想像這片土地生產陶瓷的規模,能坐上日本一(にほんいち)陶瓷產地的寶座,美濃燒可說是當之無愧啊!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紅色圈圈的區塊就是一整串美濃燒生產帶,下面紅色方框就是日本六古窯之首瀨戶燒的產地瀨戶市。美濃燒和瀨戶燒兩者其實是共享一塊陶瓷原料產區。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瀨戶的陶土採掘場(圖片出處:Premium Japan)。

 

美濃燒所座落的日本中部庄内川流域,是日本陶瓷原料蘊藏量最大的地方,各種製陶相關的礦石如矽石、長石、耐火粘土、蠟石、陶石、雲母等都有,其中耐火粘土的產量更佔了日本全國99.5%的比例,所以很早就出現製陶的聚落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大約在西元400多年就有製陶的窯在這塊土地上了。

早期這塊沃土的主角,是以瀨戶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日本六古窯之一的瀨戶燒。之後在安土桃山時代(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或者也可以叫「織豐時代(しょくほうじだい,沒錯,織豐指的分別就是那個有名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瀨戶地區發生了「瀬戸山離散(せとやまりさん)」的現象,大批從事瀨戶燒製作的陶工,在這個時期陸續從瀨戶遷出,轉而遷移到庄内川北岸的美濃繼續製陶的營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遷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因為在戰國這樣的亂世哩,瀨戶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容易捲入戰火,為了躲避戰火的波及,讓瀨戶的陶工們不得不翻山越嶺到美濃重新開始事業;另一種比較積極正面的說法,則是對應織田信長的上洛、權力中樞的北移,瀨戶的陶工積極地迎上織田治下新時代的來臨,看上美濃四通八達的交通便利性將有利於產品的銷售(信長正是在美濃開始他「天下布武」的雄心),主動將生產重心轉移到美濃去。

不論是哪種說法,「瀬戸山離散」的結果直接造成了瀨戶燒的衰退,促成了美濃燒的興起(不過如果我們跳出XX燒的框架來看,只是同一批陶工把工坊搬到原料產地的另一頭而已),以及迎來了美濃燒第一個高峰的藝術結晶,所謂的「美濃桃山陶」。美濃燒如此神速的竄起,除了側面反映出「瀬戸山離散」效應下的水平技術移植,另一方面,也具體呈現了在織田、豐臣前後兩大天下人對茶道的銳意鼓勵下,領地內製陶產業和茶道文化的完美結合。

這段美濃燒的黃金歲月,先後燒製出了「黃瀬戶(きぜと)」、「瀨戸黒(せとぐろ)」、「志野(しの)」等在設計、釉色令人眼睛一亮的陶器,最後在不拘型格、風格大膽自由的「織部(おりべ)」劃下美濃桃山陶繁華的終焉。

隨著紛亂的戰國之世重新收攏在德川幕府之下,緊接而來的江戶兩百多年的和平當中,美濃燒逐漸褪去跟茶道的連結,不再只是服務於貴族菁英階級所青睞的茶陶精品,開始轉向滿足庶民的日用陶器生產,江戶後期為了進入瓷器的市場,美濃燒也啟動了瓷器的生產。明治維新以後,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力度的加大(除了原本日本國內的同業,現在國外的也跳進來參一腳),同時配合明治政府「殖産興業(しょくさんこうぎょう)」、積極強化產業的國策方向,美濃燒的業者以各自的地域為連結,團結起來進行了「製品別分業制度」。簡單的說,就是各個地方專精致力於生產特定的商品類型,比方說:

「茶碗」類的商品:專門由土岐、土岐津生產。

「皿」類的商品:專門由土岐、肥田生產。

「磚瓦」類的商品:專門由瑞浪生產。

這樣的制度一旦運作下去,加上引進當時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生產設備(電動生產線、圖像轉印技術等),產線單一,自然有利於規模化的大量生產,實現大幅度的成本減低。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系出同門的美濃燒發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無謂內耗,然後大夥兒把省下來的精力、槍口一致對外盡情地向外開疆闢土,從而開創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美濃燒超過一半日本市佔率的霸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歐洲主要的國家忙著交戰,國家的資源大多被集中於軍事上的生產,位於主要交戰圈外圍的日本得以搶占暫時真空的海外市場,美濃燒也抓緊這個機會積極地整備量產體制、大量出口進軍海外。雖然在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軍事需要下的煤炭管制,使得美濃燒一度蕭條(日本其他地方的陶瓷業也同病相憐),但戰後因為災區復興重建的需要,又讓美濃燒快速復甦,乘著日本接下來高速的經濟增長,達到歷史上另一次的高峰,成為日本陶瓷市場的王者。

 

美濃燒的特色

先說結論,美濃燒的最大特色就是美觀又便宜。

但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再三強調),別以為這就代表美濃燒是粗製濫造的劣質品。這裡的美觀,是指量產品層面的美觀——特別是以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的水準來說——當然更不用說,這美觀還不到日本專業職人製作的工藝品等級;而這裡說的便宜,是相對於日本國內消費水平的售價,不是以台灣的物價作為基準來衡量。

對日本一般民眾來說,美濃燒的印象大抵就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平價陶瓷,除了居家生活會使用到外,餐飲業者也是美濃燒陶瓷購買的大宗。真要說美濃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恐怕也讓人說不上來。不像我們之前所介紹的益子燒或小鹿田燒等其他地方的陶瓷,會帶有強烈鮮明、多少可稱之為個性的特色和藝術感。

不過,相對於美濃燒所進入的海外市場(像我們台灣),美濃燒所代表的就不再是一般的平價陶瓷,而是來自日本精工製造的「高級陶瓷」(有沒有人腦海中不自覺響起:「來自日本的壓縮機非常稀少」的廣告詞……),豐富了當地品項和賣項都相對貧乏的日用陶瓷市場。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美濃燒在日本的定位就是量產型的平價陶瓷,經常是整批整批地擺出來做量感陳列(數大便是美?)。不過即便在日本是平價等級的陶瓷,過個水來台灣賣,還是可以讓人感受到日貨滿滿的精品感。 「3個100元」之類的特賣價格,雖然還是賣得比台灣製的平價陶瓷貴,但仍然可以讓許多人失心瘋剁手採買,由此可見美濃燒的製造水準(一種降等打怪的概念)。

 

美觀便宜的特色,與其說是對全力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化的美濃燒的批評或不屑,還不如說是一種貼切至極的讚許,甚至是求仁得仁的必然結果。對任何一個進入量產化,並且就品類進行專業分工的產業來說,美濃燒可以把產品做到美觀精緻、價格便宜,難道不是工業生產最大的理想嗎?

不過近年來,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隨著中國的陶瓷業者也進入世界市場後,美濃燒遭遇了強大的競爭對手。

嗯,接下來的劇情走向你大概也知道了〜除了海外市場的份額被中國侵蝕外,連老本營日本市場也慘遭中國廉價陶瓷的大舉進攻,讓美濃燒過去引以為傲的大量生產體制面臨到了困境(不得不說中國真的是量產界的大魔王,跨足哪個產業,那個產業必定哀鴻遍野);再加上經過1300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採掘,美濃燒所處的陶瓷礦區也開始有了瀕臨枯竭的危機……

雖然目前美濃燒在量產陶瓷的美感、精緻度和設計上,仍然享有優勢,但為了擺脫中國在同一賽道上的緊追不捨,美濃燒也在逐漸進行轉型,希望藉由少量多品項的靈活生產,以及結合日本當地的旅遊見學、異業合作,來延續美濃燒的下一個千年。

至於結果如何呢?就讓我們這時代的人們靜靜地看下去吧〜

 

話說,美濃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