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知識

話說,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陶瓷
陶瓷

陶器還是瓷器,傻傻分不清。

 

作為平時常見的日用品,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簡單地用陶瓷或者是陶瓷器,來泛稱所有的陶器和瓷器。可是,既然我們會分別用「陶」、「瓷」來命名,表示它們其實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才對吧?你是否曾經好奇陶器和瓷器是怎麼區別呢?

哎唷,管它到底是陶土捏的還是瓷石燒的,反正打出「陶瓷」這個地圖炮,至少一定會打中一個吧?

「所以是陶器還是瓷器,能用就好沒差啦〜」這大概是不少人的想法(差不多先生慵懶貌)。可是瑞凡啊,如果一開始就抱持著這種想法,就不會有今天這篇文章了呀呀呀!!!總之,接下來我們快速簡單地幫大家釐清一下陶器和瓷器的5個差異(重新振作)。

 

區別陶器和瓷器的5個差異點

一般來說,陶器和瓷器常見的5個差異點,會是:

1. 原料不同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陶器的原料就是黏土或是陶土(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黑科技在裡面)。瓷器則是在陶器製作的基礎上,使用高嶺土做為原料製作出來的。高嶺土跟陶土最大的不同,就是富含較多的長石、矽石等矽酸鹽礦物。

 

2. 燒製溫度

陶器的燒製溫度大多落在900〜1,200度之間,瓷器通常都在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簡單記憶就是:瓷器的燒製溫度比陶器高。

 

3. 硬度不同

因為原料和燒製溫度的差異,陶器的硬度會比瓷器來得差,胎質比較粗疏,敲擊時聲音鈍鈍的,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的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聲音清脆。

 

4. 透明度

瓷器都具有半透明的特色,陶器即便胎體再怎麼薄也不會具有透明度。

 

5. 保溫性

陶器雖然在結構上比較鬆散、氣孔較多,但也正因為富含了許多的氣孔,等於在器皿中有無數的空氣層隔絕了熱能的傳導,進而讓陶器的蓄熱性比瓷器來得更好,即使熄火後也能利用器皿本身的餘溫繼續加熱,讓食物料理端上桌後也能保持熱度。所以冬天時婆婆媽媽們燉煮食物愛用的砂鍋、土鍋(となべ,這其實是日文的漢字,跟砂鍋是一樣的意思,只是我們中文拿來用了),其實就是屬於陶器的一種,差異只是在陶器的製作過程中多加入一定比例的「砂」,來加強陶器的強度,並賦予陶器需要的色彩。

 

陶器和瓷器區別的總結

好吧〜如果看了以上5個差異點,你還是覺得有點麻煩的話……沒關係,我懂,這很正常(深吸口氣)!那,你只要把握一個大原則就好:

就是感受性(Fu)的不同。

等等,先慢點掀桌,我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做個小小的測驗,別往上滑回去看唷!別往上滑回去看唷!別往上滑回去看唷!

———————————————————————————————————————

看到這邊,剛剛我們介紹過的5個差異點,你還記得幾個呢?

相信能夠全部答對的人應該不多吧!5個中還能夠記得3個的,就已經很厲害了(給你拍拍手)。全答對的強者,很感謝你把我的文章消化吸收得這麼好;答不完整的朋友,也不用洩氣,因為這很・正・常(偷偷說,我也沒辦法),先不說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過人的記憶力,重點是:誰沒事去買個生活用陶瓷的時候,會去記這些哩哩摳摳的東西呢?

說到底,在有這麼多各式各樣材料(塑膠啦、不銹鋼啦、矽膠等等)可以使用的現代,陶器和瓷器之間的這些差異點,跟其他的材料比起來,真的不是什麼決定性的巨大差距。像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瓷器的硬度比陶器來得高,但是這也只是相對於陶器而已,若是跟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304不銹鋼比起來……嗯,你真的會覺得瓷器的硬度有很高嗎?

追根究底,還是得回到你的初心,為什麼會想到要用陶器或瓷器呢?

不就是下意識不喜歡這種無機質,帶來冷冰冰、缺乏溫度的感覺嗎?

通常大多數的人,很難感受到不銹鋼器皿的「溫度」吧?

如果要來具體描述所謂的「感受性」的話:陶器大概就有點像是鄰家女孩一樣,雖然不會讓你第一眼就驚為天人,但隨著時間過去會越看越有味道;相較之下,瓷器的特質,就是那種在路上會第一時間吸引你目光的正妹。

所以呢,順著這種感覺走,陶器鑑賞的方向,就會比較偏向類似日本枯山水(かれさんすい)的形式,整個庭院沒有太多的造景裝設,甚至不種任何會開花的植物,只用以地面細沙和石塊來營造大巧不工的意境;而瓷器如同豪華絢爛的 花魁(おいらん)一樣是天生表演者,非常適合展演繁複細膩的裝飾技法。

枯山水

陶器的感覺:日本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

 

不過,說是這麼說,也不要強求自己去死記,畢竟這也是一種概述而已。在現代多元文化和技術的交流,以及陶藝家求新求變、跳脫傳統框架的詮釋下,陶器和瓷器的界線真的是非常地、非常地、非常地模糊了。

我就舉下面2張圖片來說明好了,讓大家不要太過執著於某種刻板印象,覺得「啊〜陶器一定就是這種調調,瓷器一定會是長那樣」。

話說,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土土拙拙的,這大概是一般人腦海中直覺想到的陶器(圖片出處:Unsplash)。

 

酒井美華

有沒有覺得眼睛一亮呢?別讓直覺限制了你的想像,陶器也可以做得很Coloful的!圖片中是日本陶藝家酒井美華(さかい みか)練込(ねりこみ)陶,細膩的幾何美學,打破你對陶器土土的刻板印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圖片看看更多她的作品哦〜

 

最後,還是再補充一下。上面介紹的陶器和瓷器的特性,本質上並不存在高下的分別,就單純只是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點而已。環肥燕瘦,各有所好,沒有什麼陶器注定就比較低級粗糙,或瓷器就比較高尚這回事。反而正因為陶器的胎質特性,相對於瓷器容易呈現出樸拙可愛的自然氛圍,以及帶給人們溫暖豐滿的感覺,成為許多藝術家青睞的創作素材,或是居家人士愛用的生活藏品。

拿我們的鄰居日本來說,重視陶器的程度就甚於瓷器。

日本國內談論陶瓷的著作,關於陶器可以說是壓倒性的佔多數,相對地瓷器的著墨就比較少。也許,這可能跟日本的美學思想家柳宗悅(やなぎ むねよし)在上世紀所發起的「民藝運動(民芸運動、みんげいうんどう)」不無關聯,畢竟這個運動的後續影響深遠,直到現代仍在日本各地的工藝圈中發光發熱。當然,影響日本對陶瓷審美的因素還有很多,遠的來說,日本佛教禪宗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追求、茶道文化侘寂(わびさび)的美學等,都讓日本在對美的接受光譜上,天然靠近陶器質樸簡素的精神世界。很顯然的,「天生麗質」的瓷器在這一方面的美學詮釋上,是完全無法跟陶器比擬的。

最後稍微岔題一下,看到這邊,應該有些人可能覺得「柳宗悅」這個名字有點既視感吧?

台灣近幾年很夯的柳宗理(やなぎ そうり)餐廚用品(全X、家X福集點換購的東西)有印象嗎?嗯,這裡出現的「柳宗理」就是柳宗悅老先生的兒子。您看看,柳宗悅在近一百年前所揭櫫的「用の美」美學——揚棄過度裝飾的精細之美,回歸器物「用」的本質,即便乍看質樸粗糙、卻帶有厚實生命力的美感——仍然透過他兒子柳宗理簡約實用的現代設計,跨越時空在台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寫在文末:陶瓷的前世今生

陶器和瓷器雖然在許多面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過其實它們的製作的基本原理是大同小異的,而且是千百年下來都沒有什麼重大的變化,遠古工匠的製作方法,依然是現代仍在使用的,頂多只是差在生產工具的改良(比如說:從柴燒窯改用瓦斯窯或電窯等)。在眾多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器物中,陶瓷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選土(陶土、瓷土)、練泥(陶泥、瓷泥)、製坯(陶坯、瓷坯)、施釉(素陶、素瓷可省略這個步驟)、晾乾、入窯燒製。

在時間軸的先後順序上,瓷器是立基在陶器的製作經驗上的再一次發明,沒有長時間在陶器製作過程中,透過對原料特性的掌握和燒窯溫度的控制,總結每次燒成的結果,瓷器是不可能橫空出世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並且從生活用品逐漸轉變為收藏藝術品。

陶器的發明過程,沒有像華麗不凡的史詩傳奇,或是關於發明家百折不撓的奮鬥史,陶器的發明很大的可能就只是個意外而已: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位無名氏無意間發現,他隨手捏出來丟在火堆附近的陶土器皿,在經過高溫火烤後……登愣〜竟然變成不會漏水的器皿!?哇嗚〜好棒啊!這樣以後放食物方便多了,不用再煩惱要用什麼東西裝了耶〜

然後再經過無數人們無名氏的前仆後繼地推廣改良下,讓本來樸拙、充滿土味的陶器,進展到更堅固緻密的瓷器,除了強調器皿實用性之外,也隨著時代演進融入每個年代的審美意識。

 

 

話說,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