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要是有機會接觸到像圖片中裝飾著美麗花紋圖樣的瓷器,你有沒有曾經想過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順道一提,上面圖中陳列的是英國百年名牌Burleigh的餐具,通常你可以在台灣的百貨公司的餐廚專櫃找到它。
你可能會想:該不會是老匠人一筆一筆,用手畫出來的吧?畢竟是百年老牌子,又賣得這麼貴……(百貨公司嘛,你知道的)
好了,一個老匠人坐在昏黃的燈光下,聚精會神彩繪瓷器的畫面確實很是美好,但是真實的情境恐怕會讓你失望:
這年頭誰還在那邊跟你一筆一筆的,在每件瓷器上畫重複的圖樣呀,老子不會把要畫的圖樣做成模版,然後像印鈔機一樣噗刷刷地印他個千百張出來,一次打十個都沒問題啦〜哈哈哈哈哈!!
「什麼!?竟然是用印的,那豈不是跟外頭那種熱轉印的馬克杯一樣嗎!?」
先別激動,也不要感到情感受創,因為「同款不同師傅(台語)」,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銅版轉印」吧〜
銅版轉印是什麼?
銅版轉印(Copper Plate Transfer Printing),日語則叫「銅版転写(どうばんてんしゃ)」,或是「銅版絵付け(どうばんえつけ)」。看起來好像是很現代的技術,其實它的歷史意外地久遠,從1751年在英國被發明到現在,已經有近300年的歷史了。
1751年大概是個怎麼的時代感呢?嗯,約當是中國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那時美國還沒獨立、法國大革命還沒發生,更不要說前陣子熱播的「斯卡羅」,還要再過個100多年後呢(硬是要蹭一下XD)。
英國發明出銅版轉印瓷器的技術,背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能快速地重複印製相同的圖案在瓷器上,實現工業化量產。
老實說,銅版轉印瓷器的概念和製作方式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印刷術的跨界應用而已。
首先,把設計圖樣刻於銅版上,然後將釉料塗在銅版後,再壓印在特殊的薄紙或是棉紙上,接下來把這張圖紙,放在瓷器表面,用毛刷沾軟肥皂水摩擦紙張背面,讓圖紙上的釉料跟瓷器表面緊密接觸。最後將瓷器與圖紙浸入水中,小心揭開紙張,釉料拓印的圖樣就會和紙張分離,黏著於瓷器上頭。
如果你看文字有理解障礙的話,看影片也許比較好理解(這段影片很有古早年代的懷舊感XD):
當然,不是圖紙拿起來後,漂亮的青花瓷器就完成了,接下來滑一下滑鼠,我們來個連續圖片導覽吧!
為什麼是英國最先使用銅版轉印技術?
銅版轉印製作瓷器的技術,會出現在英國並不是偶然。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其實銅版轉印技術的本質就是印刷術,那為什麼號稱發明出印刷術、甚至根本是瓷器發源地的中國,卻完全沒有搞出這麼神威的生產方式呢?
先說結論,因為沒有強大的誘因。
中國引進銅版轉印這種「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已經是20世紀後的事情了(是的,你沒看錯,英國人玩了100多年玩到爛的生產技術,中國要隔了這麼久才開始採用)。在此之前,中國靠的就是人工彩繪的方式——沒辦法,中國的人工實在是太便宜了,投資新的設備和導入新的生產方式,短期來看,實在是筆不怎麼划算的生意。
對英國來說,瓷器長期是中英貿易的一個重要商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製作精美的青花瓷別說在英國了,甚至整個歐洲都能賣到好價錢,利之所趨,就讓西方各國無不想要「逆向工程」一下,試著把青花瓷做出來,進而把這筆好生意留給自己做。於是前有德國破解成功生產出的麥森瓷器;後有英國改良後生產出的骨瓷(因為英國缺乏優良的瓷土礦,才想出摻入獸骨的方式,來改善瓷器的透光度)。
OK,既然我們知道要怎麼做瓷器了,那麼接下來……當然就是搶佔這片藍海市場啊啊啊啊啊!所以,當1751年英國伯明罕(Birmingham)的銅版雕刻家羅伯.漢考克(Robert Hancock, 1730–1817)發明了銅版轉印技術後,根本就是幫助英國瓷器產業的加速神器,一拍即合。
順帶一提,骨瓷和銅版轉印,可是幫助英國從一個比日本還後進的瓷器生產國,彎道超車,成為近代重要瓷器輸出國的兩大法寶。
銅版轉印技術對世界的影響
1. 歐洲逐漸能自行設計圖案,擺脫中國紋樣的框架。
由於早期只存在中國單向地對歐洲輸出瓷器,因此歐洲作為一個被接收方,基本上瓷器上頭的彩繪和裝飾風格的表現,是掌握在中國手上的。簡單來說,在瓷器這個領域,所謂的品味或是美學,中國是無庸置疑的標準。即便是中國一度因為官方的海禁政策,中斷了瓷器輸出,半途跑出來「山寨」的日本貨,也還是仿冒「中國風」的瓷器外銷到歐洲,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到中國在瓷器輸出上強大的文化力量。
但是銅版轉印技術的發明,慢慢地改變了這一切。
當歐洲人能夠自己翻印瓷器上頭的圖樣後,會想要在瓷器上裝飾自己熟悉或是熱愛的圖樣,本來就是人之常情(自己設計自己印,多方便呀〜呀呼),當歐洲透過全球殖民提升了自己的文明自信,中國熱也逐漸退燒後,從最一開始的翻印還是循規蹈矩地走中國風格,到後來……嗯,你看現代的英式下午茶杯盤,有哪幾個還跟你在走中國風?
2. 精緻的瓷器不再是上層階級的專屬奢侈品,中產階級也能負擔。
過去的手繪瓷器因為相對產量較少,因此被視為一種奢侈品。但你知道人就是這樣,看著有錢人拿愛馬仕的包包,雖然自己現階段還買不起,但有朝一日當愛馬仕的包包價格降到一個你稍微可以負擔得起的甜蜜點時,不少人是會買一個來享受其他人羨慕的目光,或者是來彰顯自己的品味。
所以當歐洲的瓷器不只可以量產,而且生產出來的品質甚至不輸中國的舶來品時,供給擴張的情形下,讓逐漸成形的中產階級也可以購入精緻的瓷器,來豐富自己居家生活的質感。
3. 東亞世界的日本擠下中國,成為陶瓷先進技術的輸出國。
講歐洲的故事可能離我們比較遙遠。近的來說,東亞的瓷器市場版圖,也因為這個遠在歐洲的技術發明,而發生了變化。
中國一海之隔的鄰居日本,在明治維新「富國強兵」的國族主義熱潮下,陶瓷業不只被納入國家殖產興業的重點產業,政府積極地引入西方在釉料化學配方的研究、石膏成型和銅版轉印等工業化的生產技術,促進日本的陶瓷產業技術升級。另一方面,也透過參與世界博覽會的機會,大肆展示日本最新的陶瓷燒製成果。
沒錯,日本風風火火地在自家院內,大搞所謂的「瓷器印刷事業」,不光光僅只想滿足國內的市場,更想瞄準廣大的國外市場。直接結果就是20世紀大半的時光,已經完成瓷器生產工業化的日本,成為東亞的瓷器輸出王者,昔日璀璨的中國走下了時代的舞台——你問這時的中國在幹嘛?嗯,翻翻歷史教科書上那多不勝數的革命、軍閥混戰……瓷器,早就被摔爛在動盪國內局勢的角落裡了。因此嚴格來說,現在日本食器滿街有的風景,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鮮事,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默默地發生了。
銅版轉印技術的餘燼
那麼,銅版轉印的歷史這麼悠久,現在還有在用嗎?
相當程度上,在現代更新的電腦網版轉印技術出來以後——先用電腦掃描圖檔,印出分色底片,再製作出各個顏色的網版,然後運用照相曝光的原理,把圖樣曝在網版上,再轉印到圖紙——銅版轉印已經成為博物館裡懷舊的歷史文物了。平時你會接觸到的生活瓷器,只要是工業化大批大批生產出來的,應該八九不離十都是網版轉印的傑作。
現代還在使用銅版轉印的廠家工坊,比如像前頭我們說的英國品牌Burleigh,就是少數仍然遵循「古法」製作,堅持不導入酷炫的現代科技。當然,這些廠家已經不是在考量成本或是拚生產效率,而是訴求人們懷舊的情感和經典的圖樣。可別小看上頭轉印的圖樣哦,這後面用到的銅版搞不好比你我的年紀都還要大,是廠家代代相傳不停修復或重新復刻的。
其實不論是銅版轉印或是電腦網版轉印,原理都是一樣的,差異只是技術手段的升級(從人工雕版到電腦製版,等同傳統底片相機跟數位相機的轉換)。但就是一個簡單的印刷原理的跨界運用(從印刷業到瓷器業),卻造成了另一個產業天翻地覆的革命和突破性發展。
很有趣不是嗎?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