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談到日本的六大古窯,或是三大名窯,唯一一個始終名列其中的,就是瀨戶燒。在日語裡頭,「瀨戶物」更是陶瓷器的同義詞(精確地說,京都以東的日本會用「瀨戶物」;京都以西的日本會以「唐津物(からつもの)」來代稱,後面的原因又是另一篇文章了)。到底瀨戶燒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就讓我們好好談談。
瀨戶燒?瀨戶內海?
經常走訪日本的朋友,看到「瀨戶」兩個漢字,可能第一直覺會想到的是小島星羅棋布、風景秀麗迷人的瀨戶內海(せとないかい)吧!接下來大部分的人應該就會合理地推論,今天要聊的瀨戶燒(せとやき),嘿嘿〜大概八九不離十會落在這附近……對吧?
其實呢,瀨戶燒位在愛知縣瀨戶市,離大家所熟知的瀨戶內海,大約還有2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嗯,而且中間還隔了個琵琶湖)。ㄟ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瀨戶燒所在的地方為什麼會叫「瀨戶」,連日本人自己都有好幾種說法。主要是「瀨戶」在日文的語源來自「狹戶」、「狹門」,由此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夾在陸地中間的水道(海峽),瀨戶內海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不過問題來了,瀨戶市這個地方可不臨海呀,怎麼會用「瀨戶」命名呢(這有沒有類似台北南港命名的感覺)?
所以關於瀨戶為什麼會叫作「瀨戶」,至少就有3種說法:
- 貼近海岸線、夾在山和海上小島之間的地方(迫渡)。最早「瀨戶」的得名,確實是因為位在海邊這樣的地方,但是燒製陶瓷需要大量的薪柴,隨著時間的推移附近的林木被砍伐得岔不多了,陶工們只好逐「木」而居、往蘊藏更多林木的內陸遷移,在搬遷的同時也帶上起源地的金字招牌(怕搬了家,大家就忘了你的概念),造成現在「瀨戶」不靠海的怪象。
- 夾在山與山之間的地方(迫所)。這個說法簡單暴力,不再去糾結「瀨戶」靠不靠海的問題,單刀直入地指出瀨戶其實是指陸地上這種類似於海峽的地形。
- 「陶所(すえと,sueto)」的音轉。人之常情,陶所的發音唸久唸快了,漸漸就把「すえ(sue)」,省略成了「せ(se)」,然後「せと(seto)」就跑出來了,最後日本人再用音去搭配漢字,噔楞!!「瀨戶」就這樣誕生了。
以上這些說法,都有各自言之成理的地方,我們就當作是閒嗑牙的材料(學術上的定論是什麼,交給學者們去煩惱吧)。重點是:
瀨戶燒真的不在瀨戶內海,瀨戶內海也不出產瀨戶燒。
古瀨戶——瀨戶燒的榮光
好了,現在終於要進入我們的主題了。
由於坐擁全日本規模最大的陶瓷原料產地,瀨戶燒的起源很早,大約在12,000年前的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就已經開始有原始的陶器製作。而瀨戶燒真正的輝煌時期,是在鎌倉時代的初期(十二世紀)到室町時代的末期(十五世紀末),這中間的大約300年。
輝煌的起源是因為日本自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和中國南宋之間逐漸熱絡的陶瓷器貿易,特別是作工精美的青瓷,深受上層階級的貴族和寺社所喜愛,成為當時身分地位的象徵(沒辦法,當年的中國瓷器就跟現在的古馳和愛馬仕一樣高大上),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然就會對這種高價舶來品產生「國產(山寨)」的需求,而瀨戶燒就是當時全日本唯一會使用上釉技術仿製中國瓷器的地方。
這300多年間瀨戶所生產的陶器,就是所謂的「古瀨戶(ふるせと)」。古瀨戶基本上只使用灰釉和鐵釉來製作,雖然一開始還是模仿中國陶瓷的裝飾花紋,但之後也慢慢創造出日本特有的花紋圖樣。比如說,一般最常見的裝飾方法,是用帶有小花或唐草(からくさ)風格圖樣的印章,直接印在陶瓷上;或者是用刮刀、梳狀或鋸齒狀的工具,在陶瓷上刮劃出花紋。這些裝飾要麼是由圓、角、菱形、十字、格子、連珠等組合而成的幾何圖樣;要不然就是牡丹、荷花、菊花、松、山茶花和葵花等花草植物系,以及和魚或蝴蝶等動物系圖樣。
大體來說,古瀨戶前半期的陶瓷製品,比較偏向供宗教寺院儀式類使用的花器、香爐或水瓶水缸;後半段所謂的「小傢私」佔比就開始比較多了,像是著名的瀨戶天目茶碗、給庶民使用的碗盤等等。
伴隨著茶文化逐漸從貴族和武士階級向下滲透,瀨戶燒也開始生產所謂的「茶入(ちゃいれ,盛裝抹茶粉的罐子)」。而這種茶入也是有劃分等級的,最高級的……嗯,不用多說,絕對就是從中國進口來的正版貨「唐物茶入(からものちゃいれ)」——那時可真是Made in China的美好時代呀!
接著次一級的就是山寨版的瀨戶產的「瀨戶茶入」啦〜(灑花)
再來的等級呢……很抱歉就沒有了,剩下只要不是瀨戶出產的茶入,就是一律稱作「国焼茶入(くにやきちゃいれ,這裡的國不是指整個日本,而是指日本各個地方)」。簡單來說,當時最有權有勢的大大,家裡一定會擺個「唐物茶入」來送往迎來;差一點的仁兄,再不濟也要搞到個「瀨戶茶入」來撐撐門面,如果你東翻西找,只拿得出「國燒茶入」的話……嗯,你的level到哪邊,你大概也心中雪亮,我就不明講了,好好地努力打怪升級、期待「出世(しゅっせ,功成名就)」成功的那一天吧(突然手癢想玩太閤立志傳了)〜
神秘的瀬戸山離散(せとやまりさん)
之後,古瀨戶的高峰在天下霸者的安土桃山時代(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嘎然而止。
瀨戶地區突然發生了「瀬戸山離散(せとやまりさん)」的現象,大批從事瀨戶燒製作的陶工,在這個時期陸續從瀨戶遷出,轉而遷移到庄内川北岸的美濃繼續製陶的營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遷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因為在戰國這樣的亂世裡,瀨戶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容易捲入戰火,為了躲避戰火的波及,讓瀨戶的陶工們不得不翻山越嶺到美濃重新開始事業;另一種比較積極正面的說法,則是對應織田信長的上洛、權力中樞的北移,瀨戶的陶工「積極地」迎上織田治下新時代的來臨,看上美濃四通八達的交通便利性將有利於產品的銷售(信長正是在美濃開始他「天下布武」的雄心),主動將生產重心轉移到美濃去。
真實的原因究竟是哪個,已然消失在茫茫地風裡,不得而知。但結果就是統治全日本的瀨戶燒帝國崩毀、曾經的王者殞落,小王子出逃至瀨戶東北方的美濃地方建立起新的王國(美濃燒),藉著瀨戶燒的餘燼尚存,美濃燒打鐵趁熱,接連產出黄瀬戸(きぜと)、瀬戸黒(せとぐろ)、志野(しの)以及織部(おりべ)等代表日本近世茶陶的代表作。並且在經過200多年的生聚教訓後,重新在二戰後經濟高速成長的沃土上,構築起美濃燒市占率過半的霸業……當然這是後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下面美濃燒的介紹)。
咦,那麼被拋棄的瀨戶燒王國就這麼灰飛煙滅了嗎?
非也非也,當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陸續走下了歷史的舞台,隨著最後一個天下人德川家康創建的江戶幕府來臨,瀨戶當地的尾張藩主(はんしゅ,日語封建領主的意思)德川義直,再次從美濃地方招募了願意回鄉的陶工,重新回到瀨戶延續瀨戶燒的命脈……
瀨戶燒的重生
不過,瀨戶燒睥睨日本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
在長達200多年和平的江戶時代,窯業技術的進步,讓生產量更大的連房式登窯取代了過去的大窯,各地的藩主也往往會為了財政收入的考量,積極地培育領地內的陶瓷產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多少影響了瀨戶燒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更重要的是,17世紀初期位在九州的有田燒為日本的瓷器生產放入第一把柴火,從此開啟了日本自製瓷器的道路,輕薄精巧的有田燒瓷器,不意外地很快就成為尚未掌握製瓷技術瀨戶燒強大的對手,迅速在日本市場攻城掠地。這樣的窘境要到18、19世紀之交,才在九州製瓷工的出逃下,讓瀨戶燒得以一窺製瓷的奧秘,並在之後逐漸精進製作技術、追上先行者的水準。
以瀨戶燒的角度來看,製作瓷器的這段歷史是相當晚近才投入的,因此相對於有著千百年燒製經驗的陶器「本業焼(ほんぎょうやき)」,當地人會把瓷器稱作「新製焼(しんせいやき)」,就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了。從「本業」、「新製」這樣的名詞區隔,也側面反映出瀨戶跟陶器之間深厚的羈絆,不是嗎?
隨著時代的推移,現代的瀨戶燒已經不僅僅燒製一般的生活陶瓷,也呼應日本社會發展的需求,生產壁磚、衛生陶瓷等製品,尤其還結合日本雄厚的化工實力,燒製先進的陶瓷材料。
雖然歷史悠久,但瀨戶燒仍然亦步亦趨地跟著。
2 留言
阿林
2020 年 12 月 18 日 於 下午 1:33謝謝給予陶藝分享
日日靜好
2020 年 12 月 18 日 於 下午 9:46很高興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