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前燒的故事
「備前燒(びぜんやき)」是日本岡山縣備前市周邊地區所生產陶器的泛稱,日本六大古窯之一。
不過,「備前燒」這個名字的由來,有點點曲折,倒不是因為位在備前市的關係——其實現代「備前市」的出現,不過才50年左右的歷史,即使我們把標準大幅放寬,把備前升級成「市」之前的「町」狀態算進去,也沒有超過100年,再怎麼樣都跟六古窯的「古」字,完全沾不上邊。
所以呢,備前燒名字中「備前」真正的根源,反而跟我們之前聊過的「越前燒」有點類似,都是用了該地過去所屬的日本古代國名(所謂的「令制國」,相當於中國古代行政劃分下的州、道,或是行省)來稱呼。我們可以從備前燒的另一個別名「伊部燒(いんべやき)」,具體而微地看到道地的日本「產地名+燒」的命名法,因為備前燒的主要產地正是座落在備前市的伊部地區。
一如其他5個古窯都可上溯到至少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的歷史,備前燒自然也不遑多讓。大約在12、13世紀鎌倉時代中期開始,當地生產的碗盤、屋瓦,除了自產自銷外,就開始逐漸銷售到西日本各地,時序進入到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年)時,備前燒已經隱然成為整個西日本地區(包括本州島的關西地方、四國島以及九州島)最重要的日用陶器供應產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近代在西日本地區發掘出來的考古遺跡,只要是室町時代以後的,基本上都可以在裡頭發現備前燒製作的陶器蹤跡。
那,為什麼備前燒可以在中古時期就有這麼嚇死人驚人的市場占有率呢?
這方面的原因,跟我們之前介紹的另一個古窯「常滑燒」就有87像了:
1. 豐富的陶土礦藏。
2. 附近茂密的林木,撐得起千百年來人類的摧殘燒陶的柴火供應。
3. 臨近的瀨戶內海,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日本本州島、四國島和九州島的重要海域,四通八達的海路,說是海上高速公路也不為過。
以下是同場加映的常滑燒文章連結XD
因此,從上面這3個特點來看,備前燒跟常滑燒,就好像是彼此在關東和關西地區鏡像般的存在似的,一開始發跡都是走大量生產、民生日用品路線的,如果按照這樣脈絡走下去……嗯,我今天就可以把常滑燒的文章內容複製貼上,然後打完收工了〜(耶)
畢竟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備前燒還是備前燒,常滑燒還是常滑燒(廢話!不然就不會有今天這篇文章了)。雖然兩者崛起的理由大同小異,但是備前燒還是跟常滑燒分道揚鑣、走出了自己的個性,沒有變成另一個很像常滑燒的備前燒(天呀!這一段好拗口啊>”<)
成也茶道,敗也茶道
備前燒自古以來最引以為豪的特點,就是不在表面塗上任何釉料。
不過,站在陶瓷發展的角度來看,備前燒不上釉料這點,說句實在話,真的沒啥好拿來說嘴的。因為早期的備前燒會不塗釉料,與其說是人為有意地選擇,還不如說是當時技術上的限制,導致製陶的匠人根本沒得選,就只能「直球對決」、素陶進窯燒出完工。這跟現代的陶藝家刻意不上釉,去追求某種藝術之美,是兩回子事。當然,放眼全世界的人類文明發展,無論東西方,只要有人類活動製陶的地方,大家嘛攏系從沒上釉的粗陶手捏陶器開始起步,大家都走過這一段,日本並不是什麼特例。
只是問題在於,相較鄰近的中國和韓國,在陶瓷技術演進的歷史長河裡,日本真的是長期處於技術後進國的地位。可別忘了,當旁邊的中韓兩國在上釉料以及燒瓷器燒得嚇嚇叫的時候,日本還要再晚個幾百年,才好不容易從韓國學到這些進階版的陶瓷產業技術。若是大家還有印象的話,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日本三名陶的文章,其中的「瀨戶燒(せとやき)」和「有田燒(ありだやき)」會入選,就是這兩處產地分別標誌了兩個日本第一:首先引進陶器上釉技術(瀨戶燒),和最早製作瓷器(有田燒)。由此可見,這兩個陶瓷產業技術的里程碑,對日本來說影響多麼深刻。
啊呀,稍微有點離題了,拉回來拉回來……
總而言之,時代的巨輪轉到現代,至今備前燒仍然自慢(じまん)地不上任何釉料,其實就不是做不到的問題,而是人為地、刻意地不想做。在其中起關鍵因素的,正是日本本土茶道文化的興起,自村田珠光(むらた じゅこう)以來,開創了崇尚簡素樸拙「詫寂(わびさび)」的茶道文化,到茶聖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集大成,是對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下豪華絢爛風格(這種風格的代表就是京都那幢金光閃閃「金閣寺(きんかくじ)」,很令人印象深刻對吧)的一種回歸本土、反璞歸真的反動,質樸不上釉彩的備前燒,跟這種注重枯淡簡略的閑寂審美,恰恰一拍即合,成為歷代茶人們的理想茶道用陶器,安土桃山時代(西元1568〜1603年)備前燒迎來了黃金期。
但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跟著茶道迅猛發展而扶搖直上的備前燒,進入了江戶時代後,隨著茶道熱潮逐漸地冷卻,以及……大魔王瓷器的生產登陸日本——有田燒、美濃燒、九谷燒接連開出了產能,大批量地生產物美價廉的瓷器——大口大口地吞噬了備前燒的市場,逼得備前燒轉往民生日用方面如水瓶、擂鉢和徳利(とくり,日式清酒瓶)的製作,過往的榮光漸次黯淡,作為茶陶繁盛的歷史,不知不覺間已變成一則古老的傳說,慢慢地被人遺忘。
這樣的頹勢到大正時代之後,才在昭和年間,透過當地的陶藝家金重陶陽(かねしげ とうよう、1896〜1967年,備前燒的第一位人間國寶)的雙手,重新復興了備前燒的「詫寂」之美,拉升了一個層次,將備前燒帶回了藝術品的殿堂,而不再只有純粹民生日用品的印象。影響所及,往後日本的泡沫經濟年代,備前燒甚至一度成為象徵財富地位的奢侈品,被人推崇備至,價格猶如陶瓷中的勞斯萊斯一樣。諷刺的是,這似乎又遠離了「詫寂」的精神。
時至今日,手拿萬元鈔票招計程車的瘋狂年代已經遠去,備前燒也早已鉛華落盡,不再是過去被拿來當成互相炫富的奢侈品。現代的備前燒,更像是歸隱鄉間的隱士,默默地由眾多陶藝家持續譜寫著未完的火與土的詩歌。
備前燒的特色
備前燒就是沒在上釉的(是的!死都不上,絕對不上,怎樣都不上),一般陶瓷常見的什麼釉上彩、釉下彩之類的技法,完・全・不・會出現在備前燒上面。
所以呢,像我們前面講的,備前燒就只能「直球對決」,靠著當地優質的「田土(ひよせ)」和油脂豐富的赤松木作為素材,以及陶藝匠人對「窯變」知識的掌握,來燒出各種花色紋樣。下面就來介紹2個比較常見的。
緋襷(ひだすき,又可寫作「火襷」)
嘿嘿,看到「緋襷」有讓你聯想到什麼嗎?有沒有覺得跟文章開頭那張疑似草繩的照片有點像呢?
沒錯唷〜疑似草繩的東西其實是稻稈,最初的用途主要是防止陶器疊放在窯內時互相碰撞,才就地取材用稻稈作出緩衝墊效果的結繩,但在高溫燒製的過程中,稻稈接觸到的地方,因為和陶土中的鐵起化學反應,自然生成了緋紅色,「緋襷」之名因此而來,這也是備前燒最經典的花色紋樣。
牡丹餅(ぼたもち)
這花色紋樣應該不難理解,在碗盤上放置小杯子或是陶土,一同入窯燒製後,自然就會出現「牡丹餅」。一開始也是避免窯內的碗盤互相碰撞,所使用的一種緩衝方法。
備前燒的七不思議
算是某種類似都市傳說的東西,大概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年代,備前燒被人們大肆吹捧下的神話遺留吧!看看聽聽,當作茶餘飯後閒嗑牙的話題也不錯,如果有興趣實驗的朋友,倒是可以來驗證看看〜請記得要分享結果啊(笑)
1.備前擂鉢,落下不破(投げても割れぬ、備前すり鉢)
備前燒的陶土特殊,加上經1200度以上的高溫,連續兩週燒製而成,強度非一般陶器可比擬,故有此說法。
2.無論是冰啤酒還是熱茶,都適合盛裝(冷たいビール、温かいお茶)
據說備前燒陶土細密,因此保溫力強,冷熱飲的溫度都比較能保持住。
3.裝入啤酒後,產生的泡沫細緻持久(きめ細かな泡で、うまいビール)
因為不上釉的關係,傳說備前燒微細的凹凸表面,讓它有優異的發泡能力並可以長時間維持,當然裝在裡頭的啤酒就會變得更加好喝囉〜
4.將酒長時間置放,可以有愈陳愈香的效果(長時間おくと、うまい酒に)
備前燒內部的細小的氣孔,讓它具有若干程度的通氣性,可以讓酒、威士忌、紅酒等酒類的香氣進一步地提升。
5.盛裝料理,美味加分(うまい料理が食せる)
同樣是因為備前燒的微細凹凸表面的關係,所以讓食物不容易沾黏表面,容易取食之外,食物中的水分也不會快速蒸發。
可保持新鮮。
6.可保花藝作品新鮮持久(花瓶の花が長もち)
因為備前燒具有通氣性,可以長時間維持花瓶水質的新鮮度,自然鮮花就能撐得更久 。
7.越常使用會越圓潤順手(使うことで、落ち着いた肌ざわり)
備前燒些微粗糙的表面,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之後,手感會漸趨圓潤,越用會越感覺到備前燒本身特有的質樸魅力。
總之,鄉親啊〜還在等什麼?如此神物,難道不給他用力買下去嗎?(啾咪)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