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藝品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圖片出處:露木木工所)。

 

你能想像不用任何顏料上色,也能做出Colorful的木頭工藝品嗎?今天就來聊聊箱根的寄木細工

 

寄木細工是什麼?

一般日本在說的「寄木細工(よせぎざいく)」,是指神奈川縣箱根町(はこねまち)所製作的傳統木製工藝品。1984年(昭和59年),被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為「伝統的工芸品」。

話說,日本的「伝統的工芸品」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嚴格來說,應該要稱為「箱根寄木細工」,因為就像我們在介紹日本陶瓷提到的「XX燒」一樣,要把「美濃」、「有田」之類的地名放到「燒(やき)」前面,大家才會知道你在講哪個特定地區做出來的陶瓷,才有辦法去辨識各種不同的差異。

But,箱根的寄木細工就是如此神奇,完全超脫這樣的法則和限制,你只要說到「寄木細工」,基本上全日本都有共識就是在講箱根的那・個・東・西(絕對不是佛地魔)。原因無他,因為現在就・只・有箱根在做寄木細工。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不用費事再報上地名。簡單乾脆,懂?

寄木細工是利用各種木材本身不同的原色,透過匠人的構思與巧手,拼出各種美麗花紋圖樣後,再加工做出各式各樣的工藝品。

日文的「寄(よせ)」,有把各種東西集合拼湊的意思(所以像我們台灣人冬天愛吃的火鍋,日文就叫做「寄せ鍋(よせなべ)」);「細工(さいく)」的日文,則有精細小物的意思。因為寄木細工製作時,完全只用到木頭的原色來對應相關的色系,所以根本不需要使用任何顏料上色,就能表現出有如織錦般華麗的工藝創作。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圖片出處: 露木木工所)。

 

用文字不好說明寄木細工的作法,看影片比較快:

 

寄木細工的歷史

寄木細工這種木塊拼花的技術起源很早,早在日本平安時代(794年 – 1185年),就透過中國的絲路,遠從西亞傳播而來到日本生根。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寄木細工,保存在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不過,箱根本地開始製作寄木細工的歷史倒是沒那麼久,從江戶時代算起,大概兩三百年左右的歷史而已。

啊咧,為什麼呢?

因為箱根的寄木細工技術,是從隔壁的鄰居靜岡縣學來的。

帶回這個技術種子的,是出身於箱根畑宿(はたじゅく)的石川仁兵衛(いしかわにへい)。起因是江戶幕府第三代大將軍德川家光,下令增建改修靜岡以富士山為信仰主體的淺間神社(せんげんじんじゃ),為此從日本全國各地招募了相關領域中頂尖的職人匠師來進行工事(大老闆交代的工作,當然要用最好的)。而身為這群工匠大軍一員石川桑,因此有機會在靜岡——這個當時的工藝技術寶地——學到了寄木細工的原型,也就是所謂的「寄木(よせぎ)」,習得了辨識各種木材的色澤,以及挑選組合成紋樣的技術。

寄木這門木工藝原理雖然不難,但是製作過程卻非常耗時,不單單要為了各種顏色去蒐集各地方的木材外,並且很吃工匠對各種木料特性的掌握,因此過去大都出現在寺院神社或是貴族宅第的家具和室內裝飾上,也只有這些客群才負擔得起,基本上是與一般升斗小民絕緣。

而石川桑帶回故鄉箱根後,延伸發展出的「寄木細工——專門用寄木技法來作生活小物——現在的概念來理解,其實就是寄木的「普羅大眾版」,把過去只用在精品等級的愛馬仕包包工藝技法,向下擴散到庶民也負擔得起的日常什物上,讓寄木不再只是象牙塔裡難以企及的工藝。

不過,石川仁兵衛別出心裁的地方還不只如此。

箱根在現代是以溫泉勝地為人所知,不過在江戶時代可是日本連結江戶(東京)到京都的交通大動脈東海道上的著名驛站(宿場,しゅくば)之一,每天都會接待來自日本各地南來北往的商賈旅人。人流等於金流,既然你人都來了,如何盡可能地從這些過客的荷包當中,多挖點錢錢出來,繁榮當地經濟,就成為了江戶時代各個驛站的必修課題。當然,如果能找到一個有別於其他驛站的特色商品,吸引旅客們只能在你這邊掏錢的話,那就更好了。

寄木細工,就是石川桑為箱根新發明的土特產。

他敏銳地嗅到如果能把學到的寄木技法,結合箱根本地因交通節點產生的需求(是讓商旅歡歡喜喜地掏錢出來,不是龍門客棧那種),進行改良的話(把過去高配版的工藝,作成大家都能買得起的日常小物),應該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土特產。於是乎,寄木細工就開始在箱根生了根,一度還是當地重要的產業,因為在戰後1945〜1955年間(昭和20〜30年代),以歐美市場的眼光來說,寄木細工除了精緻外,非常具有日本風情,所以收到大量的海外訂單,成為幫助日本戰後復興賺外匯的輸出品之一。

不過,現今的寄木細工也面臨到日本傳統工藝品普遍遇到問題,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投入到這個產業中,造成技術傳承上的斷層和青黃不接,銷售額相較於昭和的全盛時期,大概也僅剩3分之1左右而已。

 

寄木細工的2大加工流派

寄木細工的製作,如同日文字面上「寄木」的意思:拼湊各種各色的木頭。

看似簡單,BUT魔鬼永遠藏在細節裡。因為剛砍下來的木材太過新鮮,水分含量還太多,在定型上會有困難,所以通常都要挑選乾燥至少兩年以上的木材。接著匠人再根據木材的顏色和木紋走向,再進一步加工成更小的木料,最後才開始組合各種不同顏色的木料,做成匠人想要的紋樣。被拼出來的單一基礎紋樣稱為「種木(たねき)」,再來一直重複種木的製作步驟,把不同紋樣的種木拼在一起後,就成為「種板(たねいた)」——這是整個寄木細工成敗之所在。

因為在製作出種板之前,是一連串不斷地重複種木的製作。這個過程不只是單純木料對木料的拼接而已,匠人必須確保每一根木料都要裁切精確,拼接時沒有太多誤差,這牽涉到匠人的經驗和對各種木頭特性的知識。因為一塊種板會用到幾十根又細又小的木料,若是木料和木料之間有誤差,這個誤差是會逐漸堆疊上去的。當誤差大到一個程度後,紋樣就無法對齊、隙縫就會出現,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背後的日本老師傅就會狠狠敲一下你的頭,叫你重作啦!!)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各式紋樣的種板。

 

所以要從事寄木細工這門行當,不只要有耐心和細心,同時還要撐得住長時間的勞作(這大概是最要緊的特質)。順帶一提,據說要熟習寄木細工到可以出師,至少需要5年的養成時間。

種板作出來以後,接下來終於就可以進入到加工啦(灑花)〜

 

ヅク(ズク)貼り——薄片貼合

寄木細工最原初的加工技法就是薄片貼合。「ヅク(ズク)」是寄木細工的業界行話,指的就是用木刨從種板上面片下來的東西——就是薄木片啦(直接看下面的圖比較快XD)!之後再把這片薄薄的木片,貼到各種生活小物上,比如收納箱啦、飾物盒啦等等的,就大功告成了。

可別看這個刨出薄片的動作好像很簡單,首先片下來的厚度平均要落在0.15〜0.25 mm左右,也就是不能超過1 mm(你可以自己拿根尺看看1 mm的厚度大概是多少),再來要一氣呵成地片下來,中間一旦斷裂了,當然就得重來,所以非常考驗匠人們的手感跟穩定度。

但是聰明的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這種薄片貼合的加工法,可以算是先苦後甘:前面辛苦地做完種板後,後面就可以相對輕鬆地片出大量薄木片,來貼在任何想貼的東西上。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一口氣用木刨刨出薄木片,手可不能抖啊。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跟紙一樣薄的木片,說是薄如蟬翼也不為過。

 

 

無垢作り(ムクづくり)——原材切削

「無垢(むく)」並不是我們字面以為的乾淨沒有汙垢,在寄木細工的世界裡是指未經雕琢的原材(種板)。

原材切削的加工技法,是近代昭和年間才興起的,不搞小家子氣的夜市牛排(薄片),不囉嗦直接給你上一整塊和牛大滿喫(まんきつ)的概念,把做好的整塊種板,直接切削後製作成最後想要的樣式。可想而知,比起薄片貼合,原材切削所製作出來的工藝品,價格是高了一大截。但是呢,卻可以欣賞種板紋樣在工藝品的表裏面,順著器物形體所呈現的幾何線條美和一體感。

這種加工技法美感,類似我之前介紹過的練込陶藝:

話說,日本陶藝的練り込み(練込)、練り上げ 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原材切削的前後對照,左邊是完成品,右邊是加工前的種板。

 

寄木細工的經典工藝品:秘密箱

說到箱根的寄木細工,可不能不提到其中最知名的秘密箱。

所謂的「秘密箱(ひみつばこ)」,其實就是江戶時代日本人的保險箱。過去的人們普遍都還是習慣把錢錢收藏在自家中,如果是放在一般櫥櫃的抽屜啦,或是普通的盒子裡,心裡總有些不踏實,因此附有機關的秘密箱就應運而生啦!(小偷表示:那我就直接把整個秘密箱都搬走……)

秘密箱裡頭的機關,也沒有你想像的複雜,就是你必須按照設計好的特定順序,依序推動或拉動箱子的木片,才能順利開箱(有點類似玩魔術方塊)。最最最簡單的防盜設計,只要推拉4次就可以破解,如果你想要更高階的,也有提供超過100次的客製服務唷(啾咪)〜

只是我真心建議不用買到這麼高階的啦,這中間過程要是不小心錯了一次,那可真的是開不起來的,與其搔破腦袋回想是錯了哪一次,在那邊自我厭惡點滿,還不如簡單享受秘密箱這個精巧工藝品的樂趣就好。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華麗精巧的秘密箱,你家的保險庫能有這麼美嗎?(圖片出處:いづみや)。

 

 

話說,日本的寄木細工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