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知識

話說,小石原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小石原燒
小石原燒

(圖片出處:工芸ジャポニカ)。

 

今年日本各地熊熊四處出征,九州竟然成為唯一沒有熊出沒的淨土。這次我們先停在福岡,暫時避開肆虐的熊熊之亂(誤),繼續聊聊福岡的陶器吧〜

別小看福岡縣的面積不大小,雖然沒有位列日本都道府縣排行榜的前段班,但卻擁有兩處被指定為「伝統的工芸品(でんとうこうげいひん)」的陶器明星,一個是我們之前寫過的「上野燒(あがのやき)」;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主角,位於朝倉郡東峰村的「小石原燒(こいしわらやき)」。

話說,上野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小石原燒的故事:從山林深處走出的日本民藝之美

茶陶名門之後

如果說上野燒代表著日本武士文化的茶道審美結晶,那麼小石原燒就體現了兼具實用性跟平凡素雅的美感,可以耐受著忍受粗暴使用以及酷熱嚴寒的庶民之器。

現代小石原燒所在的東峰村,是2005年小石原村和宝珠山村合併後的新村落名稱。雖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但小石原村四周被豐富的山林所環抱,山裡也蘊藏著豐富可供製陶的赤土礦,然後日本著名的靈山英彥山(ひこさん)也在附近提供滿滿的能量場,真可以說是個適合靈修、感受天地脈動的好地方呀〜〜(飄飄飄起來了)

哎呀呀呀,歪樓了!!

咳咳,總之呢〜這塊土地燒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江戶時代,為小石原燒帶來的技術火種的,是來自於同個地域領主黑田家的御用窯高取燒(たかとりやき)陶工高取八之丞,據傳他發現了這裡富含的赤陶土礦後,決定遷居此處開窯製陶。

以農村庶民為客群的小石原燒,自開窯伊始便以米缸、水甕、鍋碗瓢盆等生活雜器為主,走上了和高取燒精緻茶陶截然不同的路線,但畢竟仍帶著「遠州七窯」之一、茶陶逸品著稱的高取燒血脈,加上當地的老闆黑田家,時不時就引入附近技術較為先進的伊萬里燒的陶工,來技術指導交流一下,多少都奠定了小石原燒樸實中不失淡雅的品味,也為將來的騰飛埋下了伏筆……

*遠州七窯是江戶時代德川將軍家御用茶道指南役小堀遠州(こぼり まさかず),所愛用的7個窯場,分別是:志戶呂燒、膳所燒、朝日燒、赤膚燒、古曾部燒、上野燒、高取燒。

不過時至今日,其中古曾部燒在1920年代就廢窯了,其餘的6個產地規模都長不大,唯一被日本政府指定為「伝統的工芸品」的,也只有我們介紹過的上野燒。

靠著過去(其實距離現代已經非常久了)茶道名人光環的加持,這些產地製作的陶器,至今在茶陶愛好者間仍有相當程度的名牌效應,在行銷宣傳上還是有一定的亮點。但是啊,對我們這些國外的愛好者來說,我認為可以不用太執著於這些名頭,回歸到自己的需求和審美,挑選適合自己的陶器才是王道,這些東西作為知識的養分吸收就好了。

 

民藝的理想鄉

歷經了數百年山中無歲月的日子,1954年(昭和29年)日本民藝運動的風雲人物柳宗悦(やなぎ むねよし),在被隔壁棚的小鹿田燒驚艷、時隔多年後,終於踏上小鹿田燒技術源頭的土地上,親自感受小石原燒素樸民藝之美的魅力。

是的,雖然小石原燒就這樣與世無爭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默默耕耘,但中間卻也沒閒著,在18世紀的江戶時代,為了協助解決隔壁日田地區民生日用陶器製造的難題,分出了技術火種的無心插柳之舉,沒想到因此誕生的兄弟窯「小鹿田燒(おんたやき)」,在數百年後卻受到了日本民藝運動教父柳宗悅的青睞,大讚為「世界一の民陶」,瞬間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九州這一帶的內陸山區。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柳宗悅終於追本溯源地找著了小石原燒,狂喜地留下了「用の美の極致である!!」的評語。

哇哇〜一個是世界第一,另一個是美之極致,到底哪一個才是柳大師的最愛呢(笑)?

總之,在民藝大師威光的強力充能之下,原先沒沒無聞的小石原燒,一舉魚躍龍門、擠身日本陶器名門榜中,1975年更成為首批被國家認定的「伝統的工芸品」。

如果對上面的敘述沒什麼概念的話,這邊舉個例子來對比一下,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江戶名門「遠州七窯」之一的「上野燒」嗎?

既是位列茶道大師的「遠州七窯」之一,又曾經是一國藩主的御用窯,上野燒也要盼到快十年後的1983年才被指定為「伝統的工芸品」,一個長期是鄉下專做民用雜器的小石原燒,能彎道超車取得這樣的地位,真的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如今,小石原燒當地的各個窯場依然堅守在東峰村,傳承著這份古老的技藝。他們不僅保留了傳統,也在不斷創新,讓小石原燒在保持其獨特風格的同時,也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使用習慣。每年五月和十月,東峰村都會舉辦「民陶村祭(民陶むら祭)」,整個村落變成一個大型的陶器市集,熱鬧非凡。

要是大家有機會去福岡,想放慢腳步來點深入的探訪,真的可以去走一趟,親身感受一下這份泥土與火焰交織而成的溫暖藝術。

 

小石原燒的特色

小石原燒的色調多以大地色系為主,如咖啡色、土黃色、灰白色,這些溫和的色彩,讓它能輕易融入各種家居風格,無論是日式簡約、北歐風,還是復古工業風,都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小石原燒不搶眼,卻總能默默提升餐桌的質感,讓食物看起來更加美味。不以浮誇的裝飾吸引人的目光,而是從日常中找到那份恰到好處的雅緻。

另外,以下兩種技法也是小石原燒的標誌:

飛鉋(飛び鉋,とびかんな)

話說,小石原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飛び鉋(とびかんな),運用具有彈性的薄金屬鉋片,藉由轆轤的轉動,同時在陶坯上刨出特殊的花紋(圖片出處:おうちで楽しむ陶器市 うちる)。

 

「飛鉋」是一種獨特的裝飾技法。匠人會在半乾的陶器放在旋轉的轆轤上,然後用一種特製的鉋刀,以輕輕「跳躍」的方式刮削器皿表面。鉋刀每跳一下,都會在陶胎上刻出一道半圓形的痕跡,形成一排排連續且富有韻律感的紋路,彷彿鉋刀留下一道道優雅的舞步。

這些深淺不一、錯落有致的刻痕,不僅增加了器皿的觸感,也讓光線在表面形成豐富的變化,讓樸實的陶器瞬間生動起來。

透過下面的影片示範,相信你一定會驚詫這門技法的神奇。

天啊,他的手有抬嗎?速度快到根本看不到鉋刀的跳動,為什麼職人一副輕鬆寫意的樣子啊啊啊〜〜(抱頭)

 

刷毛目(はけめ)

刷毛目

(圖片出處:中川政七商店)。

 

刷毛目」顧名思義,就是用刷子在器皿表面刷上泥漿或化妝土,留下清晰的刷痕。這些刷痕可以是平靜流暢的,也可以是粗獷有力的,為器皿增添了一份自然隨性的美感。它不像飛鉋那樣有規律,反而更顯得自由奔放,像是畫家筆下的寫意山水。

 

 

今天的內容還喜歡嗎?如果你有想要知道的主題或日本工藝,歡迎來信告訴我喔〜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