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出處:illustAC)。
對我們台灣人來說,「煎餅」跟「仙貝」是兩種不同概念的點心:用麵粉糊烤出來的,像台南的連得堂,以及像小林煎餅那種口感偏硬、顏色略呈咖啡色的,就是煎餅的代表;由米製作的仙貝,則是白色或是醬油色,一口咬下「喀滋!」是吃仙貝最熟悉的聲音,台灣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旺旺仙貝。
但是在日本呢,就是只有「煎餅(漢字)」,「煎餅」就叫「せんべい(senbei)」,沒有寫作「仙貝」的用法。「仙貝」這個詞是我們台灣人自創的音譯中文,是用音近的中文字去拚日語的「せんべい(senbei)」,就像咖啡一樣。
所以順道說一下,到日本玩的時候,你寫仙貝日本人可是會一臉黑人問號,不知道你要買什麼的喔!如果有哪個店員知道,百分之百應該是台灣去打工的XD
「煎餅」這個日本漢字,暗示了這個食物的源頭是來自中國,那麼就如同「咖啡」這個音譯中文詞所代表的舶來品意義,「仙貝」是有著日本血統的煎餅。
穿越時空的美味:煎餅的故事
外國來的「唐菓子」

千百年前從中國飄洋過海用麵粉做的煎餅,大概就像現代的這種瓦煎餅(かわらせんべい)的樣子(圖片出處:亀の井亀井堂本家)。
煎餅在日本的發展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煎餅的起源,日本人自己的研究就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是飛鳥時代(約略是中國的隋唐之交)從中國傳來的;也有傳說是那・位空海大師(又稱弘法大師,在日本文化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日本很多東西常常會跟空海攀親帶故扯上關係)去唐朝留學後帶回來的。
總而言之,大部分研究的公約數都是差不多追溯到中國唐朝,至於精確是哪一年的哪一位仁兄帶進日本的,這就交給專業的歷史學家去打打筆仗就好(笑)
我們只要知道現代我們覺得充滿和風、很有日本味兒的「煎餅」,最一開始也是中國來的「唐菓子」。
不過當時傳入日本的煎餅,根據平安時代中期的辭書《和名類聚抄》的記載,是以麵粉為原料,用油煎製成而成。起初,煎餅是貴族們才能品嚐到的珍饞,用來供奉神佛或在特殊節慶時享用,跟我們現在的形象大相逕庭。
從麵粉到米,日本米煎餅的誕生

(圖片出處:PIXTA)。
隨著時間推移,煎餅這個從唐朝傳來的點心,逐漸融入到日本的飲食文化中。然而,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江戶時代。
稻米生產在江戶時代的日本變得更加普及,米食文化蓬勃發展。於是,日本的職人們開始嘗試將麵粉改為米來製作「煎餅」,開啟了米製煎餅的輝煌篇章。其中,「草加煎餅(そうかせんべい)」是名氣最大的米製煎餅。
草加煎餅之名源自於江戶時代的「草加宿」。
江戶時代的「XX宿」,是指以江戶「日本橋(にほんばし)」為起點的主要五條交通幹道(分別是東海道、中山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甲州街道)上的驛站城鎮,類似我們現代的國道休息站。
相傳日光街道上的草加宿有個老婆婆經營著一家茶屋,為往來的旅人提供茶水和団子(だんご)。只是開門做生意,難免會有賣不完的団子,而団子這種食物基本上能當天吃完是最好的,不然隨著時間過去會變硬,非常不容易保存,老婆婆深深地為此感到苦惱。
有一天,一位路過歇腳的武士向她建議,何不把賣不完的団子壓平曬乾後再烤過出售呢?
老婆婆馬上照著聰明的武士大人的話試作,並且還塗上了醬油再烘烤,烤完後的「米煎餅」不僅香脆可口,還能長時間保存,一推出立刻大受旅人好評。這就是現代我們熟悉的醬油米煎餅(仙貝)的原型,「草加煎餅」的起源傳說。
真實的情況當然沒有這麼戲劇化,上面的故事其實是昭和時代才編造出來的。
事實上草加自古作為一個稻米產地,當地的農民本來就有在豐收時把多餘稻米做成団子狀曬乾保存的習慣,老婆婆多年種田曬乾米糧的生活智慧,還需要你這個武士大人來指手畫腳嗎?嘖嘖(菸)草加宿設立後,草加的茶屋或小販大多都會兼著賣這種曬乾烤過的米煎餅,早期為了防腐會加鹽,到醬油普及的幕末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在烤完的米煎餅上塗醬油的作法。
時序很快地進入20世紀,大正年間(1912〜1926年)草加附近舉行了多場特別軍事演習,「米煎餅」這個誕生不久的新商品,被當作地方特產進獻給親臨現場視察的天皇,自此「草加煎餅」便跟「皇室御用」劃上了等號,日本皇室的光環化作了草加煎餅騰飛的助燃劑。
本來僅是兼著賣的配角,「草加煎餅」搖身一變成了金雞母、重要的地方產業,也促成米煎餅在日本全國的流行和普及,甚至向海外市場拓展。
誰也想不到,千百年前飄洋過海的中國煎餅,以「唐菓子」之姿進到了日本,結合了日本在地的米食文化,轉了一圈來到了台灣,變成了台灣人所熟悉的「仙貝」,甚至又傳回到了亞洲的出發地中國,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奇妙的食物傳播歷程,不是嗎?
日本煎餅的分類
雖然日本人不像我們台灣人,用不同的中文字「煎餅」和「仙貝」來區分,但他們自有一套邏輯來辨別:
小麥(麵粉)做的:瓦煎餅、甘味煎餅(因為製作時通常會在麵糊裡調入雞蛋和砂糖,導致帶有點甜味)
米做的:草加煎餅、塩味煎餅(相對於上面的小麥系煎餅)
如果嫌麻煩,這裡再偷偷提供一種懶人分類:
關東地方原則上都是米製煎餅,比如說鼎鼎大名的草加煎餅(埼玉縣);關西地方則是以麵粉煎餅為主,像神戶的名產瓦煎餅(兵庫縣)。
但是呀,這種懶人分法畢竟只是個概略的粗分,難免會有踢到鐵板的時候,畢竟現在交流頻繁,難保不會有個大阪人腦袋一拍,跑去東京賣起關西風的煎餅,對吧?
今天的內容還喜歡嗎?如果你有想要知道的主題或日本工藝,歡迎來信告訴我喔〜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