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知識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圖片出處:やま平窯元)。

 

繼上次的「螢手(ほたるで)」,我們今天再來聊一下關於日本瓷器「卵殻手(らんかくで)」的技法,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視覺系的愛好者,請千萬別錯過唷!

(開始正文之前先附上「螢手」的連結,有興趣的人可自行補完)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螢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卵殼手是什麼?

如果把它換成另一種稱法「薄胎(はくたい)」,相信不少人就可以秒懂了——嗯,就是薄壁的瓷器,而且指的還不是那種普通的薄度,而是超級薄的瓷器,厚度在1 mm以下。「卵殻手」的日文原意,就是用雞蛋殼(卵殻)來形容這種特殊的瓷器製作技法。

回應讀者來信的詢問,這邊稍微說文解字一下,為什麼日本人要叫「螢手」、「卵殻手」呢?漢字名稱多了這一「手」,總覺得怪怪的……

日文中的「手」,除了當作身體部位的名詞解以外,也可以用來作為技法或技術的代稱,尤其在ㄧ些比較歷史悠久的領域(如:武藝、書道之類的,江戶四十八手也是一種)。本來在中文裡也有這樣的用法,武俠小說常見的某某大師或大俠,傳授武功時「留了一手」,就是指招式技法的意思。

在日本說到「卵殻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在長崎縣佐世保市的「三川內燒(みかわちやき)」,或者也可以稱「平戶燒(ひらどやき)」(嗯,改天再來寫一篇三川內燒的故事)。

講到三川內燒,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其實這個地方離日本瓷器的發源地有田燒非常近,開窯的歷史跟有田燒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它們製瓷技術的源頭,都是直接來自於16世紀的萬曆朝鮮之役(日本視角是稱文禄・慶長の役 ; 朝鮮王朝方面叫壬辰倭亂)。用我們的護國神山當例子來說明的話,你可以想像現代一個還不會製造晶圓的國家,攻下台灣後把我們整票台積電上到廠長、下到工程師,全部抓回自己的國家,要這些人在當地蓋一座一模一樣的晶圓廠,然後生產出一顆又一顆Made in Japan的晶圓……(咦,可以這樣舉例嗎?)

古代長期位於瓷器製作技術前沿的中國,也有這種超薄瓷器的技術,中文稱為「脫胎」或「薄胎」,成熟於明朝時期,由著名的景德鎮發祥,現今依然有在製作。台灣這邊也有少數名家會製作這種「搞工」的東西。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鶯歌陶藝家黃正南製作的薄胎瓷碗,輕薄到可以放在蜘蛛網上。

 

卵殼手的製作概念,說穿了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就是靠人工用工具打磨切削,慢慢地把坯體修薄。

BUT,先不提這個修薄的過程,非常吃匠人長年經驗累積下來的技術和手感,更要命的是,因為成品的壁面非常薄(通常厚度在1 mm,甚至可以做到更薄),所以在製作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像這樣……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啊,裂掉了!爆掉了!破掉了!(圖片出處:shokunin-zukan)。

 

卵殼手的故事

據說「卵殻手」開發的契機,是因為當地平戶藩藩主松浦大人的命令:

「箸より軽い茶碗をつくれ(做個比筷子還輕的茶碗出來看看)!」

要知道,相較於陶器,以材質來說,瓷器已經算是比較輕巧了,在追求輕量化的層面上,瓷器已經是陶器的「輕量版」,如果還要再輕量下去的話,在當時塑膠還沒發明的時間點,能找到的突破點真的是很有限——不負責任推測啦,我個人是嚴重懷疑,這個藩主當時應該是醉酒醉得厲害下隨口說的@@

總之,不管藩主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咳),君無戲言,使命必達的日本匠人,就因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研究和試作,而他們最後把心力放在瓷器胎體的輕量化,也就是盡可能地把壁面做薄、除了薄以外還要再更薄,然後……也真的讓他們給做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藩主以及匠人小夥伴們的快樂時光了,江戶後期至明治年間,卵殼手以「eggshell」之名大量輸出歐洲市場。這段期間正值近代中國歷史上內外交煎的多事之秋: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太平天國戰爭等等的(嘿,是的〜就是我們以前念歷史最討厭的那一段,一堆戰爭外加一脫拉庫的條約),傳統的瓷器生產大國中國在門前院裡都燒起來的狀況下,自然嚴重地影響到了中國瓷器的生產和出口,隨之而來市場供給真空,自然就讓東邊的鄰居、製瓷技術已經不輸中國的日本來接手了——平心而論,日本雖然在歷史上長期是瓷器技術的落後國家,但短短二百多年內就可以趕上製瓷先進國,真的是後生可畏。

海外一筆又一筆的訂單,大量地轉移到日本,許多「輸出向け(專為出口)」的歐美形制咖啡杯盤、午茶杯盤,被成批量地製作出來,最高峰的時候,甚至在日本國內形成了一條專業分工的供應鏈:

器皿本體的製作:平戶(也就是三川內)。

彩繪描金:橫濱(東日本)、神戶(西日本)。

這樣分工安排的背後理路,其實是技術跟市場綜合考量後的最佳解。

怎麼說呢?

傳統上陶瓷產地會把生產(器皿製作)和加工(上釉彩繪等)全包,反正出了產地大門,就是一個完工的成品。這樣的作法,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產地跟消費市場的地理距離和品味差異不大,要嘛就是製品是供附近村莊城鎮日用的,就算銷售網有鋪到全日本(比如像美濃燒或常滑燒),基本上也都還是在一個廣義的日本文化圈內。

但是,進入到了國際貿易的年代,當你開始面向海外的顧客,需要照顧不同文化圈的品味時,過去傳統的生產模式就有點跟不上了。別忘了,日本絕大部分的陶瓷產地多位處於交通不便的地方,一來對海外的「流行情報」,在當時的環境和交通條件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可沒有什麼網際網路和飛機啊……),有著無可避免的時間差,你在深山老林中收到的所謂「最新流行」,對外頭的世界來說,可能早就已經是上個季度的東西了。二來,卵殼手確實是三川內燒的看家本領,BUT!這最多也只是說三川內燒做超薄瓷器的本體很厲害,至於後續加工的彩繪描金技術,喔〜日本各地可以完虐他們的匠人就多如牛毛了。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來組個日本國家隊吧!

平戶(三川內燒)這邊就專門負責器皿本體的製作,至於後面加工會需要的彩繪描金匠人,把他們全部聚集到日本集貨出口的港市(橫濱、神戶),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情報交流的問題,可以較快地對接海外資訊;同時,也省下了把需要加工的素坯體分包至各地彩繪描金匠人處的物流費用,各地高手聚在一起,技術上也更能互相切磋精進。反正彩繪和描金要用的窯燒溫度和窯體,相對於產地都不需要那麼專業和龐大,貿易商自己就可以搞定了。

這種近代化的生產體制,隨著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西化運動,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卵殼手這樣的瓷器精品,透過1873年(維也納)和1876年(費城)的萬國博覽會,大量地曝光在歐美人士的眼中,一方面打響了日本瓷器的知名度,也大把大把地賺進了不少英鎊和美金。但接下來遠在大山大洋彼端的烏雲,卻硬生生地打斷了美好的榮景……

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大量人力動員和破壞,更不用說大戰中間引爆的全球經濟大恐慌,造成奢侈品國際貿易的萎縮甚至斷絕(肚子都顧不飽了……),使得卵殼手這門技藝在日本戰後一度失傳。

2006年(平成18年),平戸的藤祥窯第13代主人藤本岳英,在經過4年無數心血的投入後,正式宣告卵殼手重新在日本復活。

一開始,藤本桑翻遍了過去平戸藩主松浦家的古文書紀錄,卻毫無所獲,才猛然警覺到可能當年平戶藩為了保護卵殼手這門獨到技術,所以不留任何文字記載。因此只能一步一腳印,靠著訪談當地老匠人,試著從他們各自片段的記憶,然後捲起袖子,自行著手無數次的試作。最後,終於得出需要在當地常用的天草陶石外,另外再調和一定比例、採掘自針尾島網代地區出產的「網代陶石(號稱「幻の陶石」,日本人取名有時真的很誇張)」,才能製作出撐得住打磨切削強度的卵殼手。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平戸藤祥窯的卵殼手作品,出島錦菊紋碗皿。輕巧如蟬翼的手感,極薄的杯口,讓你在啜飲時完全感受不到異物感,只有纖細如絲綢般的滑順(圖片出處:平戸藤祥)。

 

如果拿平戸藤祥窯的杯子,太過華貴的調調會讓你忍不住手抖的話,你也可以試試有田燒やま平窯元的卵殼手作品,是走比較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簡約風格,讓你也有機會可以輕奢侈一下!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やま平窯元設計了不同的杯型可供挑選,最右邊的杯子拿來裝啤酒後,光線下朦朧透出啤酒的色澤,觸手嫩白細緻,喝下的爽感完全不輸玻璃杯呀〜(圖片出處:やま平窯元)。

 

話說,日本瓷器中的卵殻手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