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知識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圖片出處:4travel.jp)。

 

嗨,最近全球疫情的關係,想必不少人都取消了去日本旅遊的機票,乖乖待在台灣島上,哪兒都不能去,只能「報復性」地在國內遊山玩水吧(但真的不能不說,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還能在台灣到處趴趴走真的是很幸福)!

今天我們的日本陶瓷器導覽就稍微走得遠一點,暫時告別一下日本的本州島,來到離台灣稍微近一點的九州拜訪一下「小鹿田燒(おんたやき)」。

 

小鹿田燒的故事

開窯於江戶時代中期的小鹿田燒歷史不算長,距今大約300多年而已——當然這裡的歷史長短,是相對於日本那些破千年歷史的古窯來說。以百年作為一個單位,小鹿田燒能持續傳承300多年,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已經算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你想想,全世界能經營超過百年的企業,基本上屈指可數)。

座落在九州大分縣日田市小鹿田燒的誕生,起源於管理當地的幕府官員為了要滿足轄下領民的日用器皿需求,所以從隔壁的福岡縣小石原村(因自治體合併,現屬東峰村)招募了陶工柳瀨三右衛門,以及當時日田郡大鶴村的黑木十兵衛等人,開始了小鹿田燒快樂的出航的製陶歷史。

也正因為這個因緣,小鹿田燒的製陶和裝飾技法,受到小石原燒的影響很大(沒辦法工匠就是直接從對面挖來的)。不過這也沒關係,反正小鹿田燒打一開始就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做出來的陶器只要能供應當地使用就好,也不打算進軍全國搶市場,能安安穩穩地在日田的小山間靜靜的生活就好。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小鹿田燒是沒有名字的,畢竟一個只是供應給當地使用的平凡陶器,哪需要什麼特別的名字呢?

所以在以「小鹿田燒」名揚後世之前,這地方的陶器真的是名副其實「地產地消」的無名陶器(這也因此成為小鹿田燒的特徵之一,後面會再說到)。

 

戴上榮耀桂冠的小鹿田燒

如果沒有柳宗悅、柳宗悅、柳宗悅——是的,這個男人又出現了,因為他發起的民藝運動對現代日本工藝界影響實在太大了,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對傳統陶瓷等工藝品,近乎宗教獻身式的熱心發掘和介紹,小鹿田燒沒太大意外應該會在九州內陸的小山坳間,再默默無名地度過下一個300年。

在小鹿田燒的編年史上,1931年(昭和6年)真的是一個值得記憶的年份。就在這一年,巡迴日本各地蒐羅傳統工藝品的柳宗悅,探訪了這個與世無爭的小山坳,然後驚喜地發現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浪漫的柳宗悅甚至不無誇張地讚嘆:

どんな窯でも多少の醜いものが交じるが、この窯ばかりは濁ったものを見かけない。

無論是哪邊的窯場多少都會有一些醜陋的東西混雜其中,唯獨這邊的窯場一點汙濁的東西都沒有。

當然,柳宗悅說這段話並不是如同字面直譯的,誇讚小鹿田燒的窯很乾淨(他又不是衛生糾察或訪廠稽核人員)。柳宗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他終於在這邊找到了心目中純粹的民藝之美——也就是所謂的「用の美」——沒有過多工藝上的雕琢和炫技、樸拙又恰到好處的裝飾技法,以及溫潤厚實的手作感,小鹿田燒在這裡一次給好給滿。

不像日本其他地方的窯場,或多或少因為比較早開發,加上程度不一地商業化(沒辦法,商品經濟就是這樣),才會讓柳宗悅發出「どんな窯でも多少の醜いものが交じる」的慨歎,講直白點就是多少都沾染了些銅臭味,製作出的陶瓷器已經沒那麼「純」了。

柳宗悅的評價是否太過武斷,見仁見智。但我們得說,小鹿田燒所處的九州深山,和長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無疑地讓小鹿田燒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至少整體營造出來的滿滿「文青感」,相信是很對這位當代自帶龐大流量和粉絲的文化名人柳宗悅胃口的。

拜訪完小鹿田燒後,柳宗悅立馬發表了一篇《日田の皿山》的遊記文章,對小鹿田燒大加讚賞(大家快來看呀!我發現好東西了)。一時之間,這個產於九州窮鄉僻壤的無名陶器,才開始以「小鹿田燒」之名轟傳於日本。這裡稍微說明一下,「皿山(さらやま)」其實是九州方言,意思就是指生產陶瓷器的場所(陶瓷土礦石通常都蘊藏在山區),我們漢字圈的使用者望文生義,大概也可以猜到是拿來作盤子的山(雖然也可以解作形狀像盤子的山,但是會很怪)。所以認真來說,只要有哪座山出產製作食器的陶土,都可以叫做「皿山」,九州各地也確實有不少叫「皿山」的地名。在得到民藝運動大師柳宗悅的加持前,「日田の皿山」也不過就是眾多皿山中的一員,沒有特別專屬的名字。

之後,就是一連串對小鹿田燒的加冕儀式了。

1957年(昭和32年)小鹿田燒成為大分縣的重要無形文化財,1970年(昭和45年)被選為日本的記録保存文化財,最後在1995年(平成7年)被指定為國家的重要無形文化財。

寫到這裡,如果有看過我們之前文章的朋友,是否有讓你想起日本陶器中的另一個傳奇「益子燒」呢?

跟小鹿田燒「名人加持」的好運有87像,益子燒也得益於陶藝家濱田庄司的慧眼發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下面的文章連結,這邊就不岔題了。

話說,益子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小鹿田燒的3個特色

 

1. 一脈單傳的傳統工法

小鹿田燒像是時光膠囊一樣,大致保存了當時傳承自福岡小石原燒的製陶技法。在各地窯場先後引進現代化的機器,來協助製陶過程中比較費力的搗土、練泥的部分時,小鹿田燒大概是日本僅存還在使用傳統的「唐臼(からうす)」,利用水力的牽引來進行搗土,然後所有的製陶工序都是由人力來進行,不假任何機器的幫忙,完整留存江戶時代的原汁原味。同時,當地僅有的9間窯場都是由300年前建窯相關的4姓家族(柳瀬、黒木、坂本、小袋)所持有,代代一子相傳世襲至今。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利用水力搗土的唐臼(圖片出處:4travel.jp)。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唐臼內部(圖片出處:PHOTOHITO)。

 

2. 陶器上沒有任何彩繪

由於小鹿田燒本來就是以地產地消為目的,基本上沒受到太多商品經濟的影響,在不需要迎合外界市場口味的前提下,小鹿田燒上頭是沒有任何一般常見的彩繪裝飾。正如柳宗悅極力稱許的,在追求日常生活器皿的實用性,和樸實簡單的裝飾技法兩者間,小鹿田燒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具體而微地呈現了「用の美」的精神。

大體來說,小鹿田燒就靠「飛び鉋(とびかんな)」和「刷毛目(はけめ)」兩招技法走天下,然後再從這兩招技法中,偶爾搭配特殊的淋釉(打ち掛け、流し掛け),組合變化出千百種簡約樸實卻富有生命律動感的花紋圖案。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飛び鉋(とびかんな),運用具有彈性的薄金屬鉋片,藉由轆轤的轉動,同時在陶坯上刨出特殊的花紋(圖片出處:おうちで楽しむ陶器市 うちる)。

 

看過下面的示範影片,就可以秒懂飛び鉋的奧妙啦: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刷毛目(はけめ),一樣是透過轆轤的轉動,利用刷子刷過在陶坯表面上未乾的化妝土,形成這種特殊的花紋(圖片出處:おうちで楽しむ陶器市 うちる)。

 

3. 不留各自窯元的名稱

之前的文章,我們有談到過日本各地陶瓷器「產地名+燒」的命名方式,其實就只是單純說明這是某地出產的陶瓷而已:

話說,日本有名的陶瓷器有哪些呢?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以小鹿田燒當做例子,可以把它想成「小鹿田燒=Made in 小鹿田」的概念。

所以生產陶瓷的地區,當地通常不會只有一座窯場(窯元,かまもと),往往會有數間或是數十間窯場林立,不同的窯場為了要區隔出自己的品牌,就會特別在完成品上(一般會在器皿底部)加上「XX窯」之類的標記。因此,越是歷史悠久的製陶地區,會有更多不同的窯場,彼此間有競爭,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

不過,小鹿田燒封閉的特殊的風土環境,讓當地的窯場不只數量少(只有9間),還各個都是「開窯元老」的後代,在這種鄉土意識連鎖極為強固的狀態下,小鹿田燒出產的陶器作品,不標記窯場名稱就成為了它的特色。應該是以抹去窯場名可能形成的品牌效應,來鞏固當地窯場彼此間團結的紐帶——大家都是小鹿田燒這個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不分彼此,共生共榮。小鄉村的集體意識,在此展露無遺。

但換個角度想想,若沒有這樣強烈的一體感,恐怕小鹿田燒也很難固執地守著300多年來的傳統製陶技法至今吧〜

 

總之,作為日本民藝陶器代表之一的小鹿田燒,確實是一個很有味道的陶藝品系。雖然出自邊闢的鄉村工匠之手,但卻不土氣,反而越看會越有種歷久彌新的感覺,即便拿來用在現代餐桌上,也毫無違和感,很難想像300多年前的人們也是使用著同樣裝飾技法的陶器。這種古今交會的想像,大概就是小鹿田燒的魅力也說不定!

 

話說,小鹿田燒是什麼?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