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出處:NARUTO NO MON)。
之前介紹過了四國德島縣的名物「阿波しじら織(阿波梭織)」,今天我們來聊聊德島的另一個傳統工藝品「大谷燒(おおたにやき)」。
大谷燒的故事

(圖片出處:Kogei Japonica)。
胎死腹中的嘗試
大谷燒是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大谷地區所生產的陶器。
在18世紀後期左右,一個來自豐後國(日本古國名,大略是現在九州的大分縣)的陶工文右衛門,帶著一家妻小來到四國進行所謂「四國遍路」的參拜行程
四国遍路,或者又稱四国巡礼、四国巡拜,是世界上少見的環形朝聖路徑。從江戶時代開始,人們透過參拜四國島上88處跟唐代留學僧空海大師有淵源的寺院,來消除人生88種煩惱、祈求健康幸福等現世利益。這「四国八十八箇所(しこくはちじゅうはっかしょ)」大略環繞整個四國島,全部踏遍的距離約1,450公里。
一般來說,朝聖的第一站是德島縣的靈山寺,最後一站是香川縣的大窪寺。但其實沒有特別強制要按順序完成參拜,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進行,要是覺得一次走完太有負擔,也可以分區(德島縣、高知縣、愛媛縣、香川縣)完成,甚至是隨心情跳著參拜也可以喔〜
只是不知道這位文右衛門先生,是好不容易終於達成了全88處踏破的成就呢,還是剛好走到德島,覺得這個地方好山好水,那來歇腳一下。
總之,文右衛門答允了在地人的邀請,貢獻了他的製陶所長,利用了大谷這個地方出產的赤土,築造了基礎的燒窯,教當地人燒製一些簡單的日用雜器。
本地來了個製陶技術工的消息,很快地傳到了領有當地的德島藩第11代藩主蜂須賀治昭(はちすか はるあき)的耳中,對開展新的收入來源領國事業有興趣的蜂須賀大大,馬上熱血地表示:
哼哼,要搞就要搞大的,我們來燒更厲害的瓷器!!
一聲令下,短短幾個月間,不只為文右衛門蓋好了居所好安置一家人,還蓋起了一整條製瓷相關的生產線,並且大手筆一揮從九州的長崎(長崎是日本瓷器最早的發源地)招聘更多的陶工,所有的原物料全部都闊氣地使用「長崎貨」,燒製起18世紀東亞世界中最高大上的青花瓷(染付,そめつけ,長崎有田燒的得意產品)。
藩主蜂須賀大大希望這個當時的高科技產業,能夠像隻金雞母一樣,為領國帶來源源不絕的財源。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為了實現彎道超車,蜂須賀大大花了大把銀子挖角有經驗的陶工,也花了更多銀子採購外地產的原物料,零零總總加起來就是居高不下的生產成本,在苦撐了3年遲遲無法止損後,由藩主支持的窯場終於黯然結束……
蜂須賀大大表示:我還是乖乖當個藏書家好了,搞實業果然不是我擅長的(逃)
蜂須賀治昭是江戶時代著名的藏書家,據說收藏了6萬卷之多。
另起爐灶
如果在藩窯收起來後,沒有有志之士來傳承這好不容易得來的火種,那在當時大谷燒就不會有然後了,當然也不會有我們接下來的故事。
曾經主持藩窯會計的藍商人(是之前介紹阿波藍染的藍原料)加屋文五郎,就是那位接下火種的人。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加屋文五郎都是那個在現場的人。他總結了過去失敗的教訓,全部改用本地的原物料,大幅削減了之前堅持使用「長崎貨」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另一方面,他也捨棄了藩主蜂須賀大大的「高大上」經營方針,改為面向平民百姓的生活日用雜器,以及使用在藍染製成的大型陶缸,為此他向日本這方面的專家信樂燒招募陶工。
這一次的轉型非常成功,在地化並且結合產業需求的經營(加屋文五郎不愧是商人出身),奠定了大谷燒持續發展的基礎,即便是遭遇近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競爭,和藍染產業的衰退,大谷燒也在艱困的逆境下逐步轉作高附加價值的茶器、酒器,延續至今。
2003年(平成15年),大谷燒被日本政府指定為「伝統的工芸品(でんとうこうげいひん)」。
大谷燒的特色
簡單一句話,就是什麼都大。
開玩笑的,如同上面提到的,大谷燒還是有燒製一般大小的生活器物、茶器酒器這些。精確地說,應該是因為當地產業的特殊需求,使得大谷燒可以製作特別大的器物。
也就是過去日本最大的藍染產業。
日本最大的登窯
因為藍染製程需要用到的陶缸非常巨大,所以燒製這些陶缸的登窯也相應變得特別大,造就了大谷燒有別於其他陶瓷產地的風景。
躺式轆轤

(圖片出處:TOURISM SHIKOKU)。
由於這些陶缸巨大的尺寸,若是靠普通的轆轤來拉坏是做不出來的,也因此大谷燒的工匠開發出了「躺式轆轤(寝ロクロ)」這個利器。
對!你沒看錯,就是要用躺的方式(而且還要側躺)來操作轆轤。
雖然操作時的光景有點奇妙(其中一人看似悠閒地側躺,然後用腳踩著轆轤……),但在製作直徑超過1公尺以上的大件器物卻非常好用,當然看似悠哉的製作場景,需要兩個工匠長年默契和經驗的配合。
確實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畫面。
今天的內容還喜歡嗎?如果你有想要知道的主題或日本工藝,歡迎來信告訴我喔〜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