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出處:illustAC)。
哈囉!上次介紹完香脆可口的煎餅(せんべい),今天來聊聊另一個日本和菓子界隱藏版主角,常常被誤認為是煎餅的「近親」、連許多日本通都可能不小心混淆的——米菓(あられ・おかき)。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一個叫「米菓」的中文詞彙,怎麼會對照到兩個日文用法呢?
嘿嘿〜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日本米菓小祕密:あられ(Arare)和おかき(Okaki),這兩個名字有點可愛的和菓子,它們可是有點像,卻又不大像的雙胞胎喔!
米菓雙胞胎:あられ(Arare),來自天上的輕巧舞步

圖片的上半部就是「霰( ㄒㄧㄢˋ )」,或者叫「冰霰」;圖片的下半部就是あられ(Arare),是不是長得很像呀〜(圖片出處photoAC)。
首先,我們先從最小巧可愛的あられ(Arare)開始。
あられ在日文的漢字寫作「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冰雹」啦!
嚴格來說的話,冰霰是比較小顆、有點彈性的冰雹。緯度比較高、容易降雪的日本,在雪的分類上就會比較細,至於很少看到雪的台灣,
所以光是從名字,你大概就能想像它的外形:一顆顆圓滾滾、或是形狀不規則,但總之就是小小的、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冰雹一樣。
這麼美麗又生動的名稱,據說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那時候,貴族們將麻糬(もち,Mochi)用刀切成小塊再烘烤,作為一種點心食用,甚至是宮廷中拿來招待遠從中土唐朝或是其他外國使者的食物。早期的文獻也有あられ餅(日文的餅就是もち,就是麻糬)或玉あられ的說法,總之,是個可以從名字感受到屬於貴族風雅的和菓子。
輕盈的酥脆感
あられ的主要原料,跟麻糬一樣,都是「糯米(もち米)」。糯米經過蒸熟、搗成麻糬狀,再切成小塊、乾燥,最後經過烘烤或油炸而成。因為體積小又經過加熱膨脹,所以 あられ吃起來通常會帶有一種輕盈酥脆的質地,然後如雪般在口中融化。
在口味上,現代的あられ變化非常多樣,從最經典的醬油、鹽味,到海苔、蝦味,甚至是甜味的都有。
而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在日本3月3日「女兒節(雛祭り)」時會吃到的「雛あられ(ひなあられ)」。這種五顏六色的 あられ,白色代表雪,綠色象徵著樹木發出的新芽,桃紅色則象徵著生命,作為一種祝願女孩們健康成長的和菓子,是不是充滿了溫馨的儀式感呢?
米菓雙胞胎:おかき(Okaki),從麻糬變身的庶民小智慧

(圖片出處photoAC)。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向 あられ的雙胞胎兄弟——「おかき(Okaki)」。
如果說 あられ是輕巧的冰雹,那麼おかき就是比較「大器」的存在了!
おかき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同樣源自於麻糬。它的名字「おかき」其實是「欠き餅(かきもち)」的雅稱。
有別於あられ比較偏貴族的一面,おかき則是庶民味的點心。古代鄉村祭祀完神明後剩下的鏡餅(かがみもち),人們為了保存不浪費,會將鏡餅用槌子打碎,然後烤過以後,就成了美味的「欠き餅」了。
由於おかき跟あられ的製作非常相似,後來也流傳到了貴族階級。而「おかき」這個說法,則是宮廷女官為了避免直接說「かきもち」這個比較粗俗的詞,而加上了「お」的敬語前綴,並省略了後面的「もち」,這樣聽起來就不會那麼粗俗了。只能說宮中的規矩跟毛還真多呀

圖片右半部就是日本人祭祀神明的鏡餅,因為是跟神明有關的事物,如果動到刀具來分割,怕會招來不祥,所以會用槌子來分餅。
紮實的口感
與 あられ相同,おかき的原料也是「糯米」。
但不同的是,おかき通常會比あられ來得更大、更厚實,形狀也比較多變,有圓形、方形、甚至是不規則的塊狀,畢竟它最早的原型是用槌子隨意敲出來的……
因為體積較大,所以烘烤或油炸後,口感會比あられ 更為紮實酥脆,咬起來那屬於糯米Q彈的滿足感也更強烈。
あられ、おかき、煎餅(せんべい)一次搞懂到底差在哪裡

3王之戰,你選那一個,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XDDD
既然都講到 あられ和 おかき 了,我們就順便來複習一下之前介紹過的「煎餅(せんべい)」,來個徹底的和菓子3王者大PK,讓你一次就搞懂!
這三種和菓子,最簡單直接的差異就是用的「米」不一樣!!
あられ和 おかき都是用「糯米」做的,所以它們吃起來會有一種獨特的黏性和酥脆感。
而煎餅呢?它使用的原料是「粳米(うるち米)」,也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白米飯的米啦〜因為原料不同,煎餅的口感就和あられ、おかき有著明顯的差異。煎餅通常比較大片、扁平,口感也比較硬脆,咬下去會有「卡滋卡滋」的聲音,米香也更為直接。
再來,以大小來說,通常會是煎餅>おかき>あられ。不論怎麼比,あられ都會是size最小的那個。
雖然硬要再分的話,傳統上おかき和あられ還可以用切塊方式來區分(一個用暴力槌打,另一個優雅地用刀切),但是在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環境下,大家已經都是用模具製作或用刀切了,根本沒差……
今天的內容還喜歡嗎?如果你有想要知道的主題或日本工藝,歡迎來信告訴我喔〜
無留言